当然,在最终的评审环节,大多缺乏商业模式和真实市场需求的项目演示,堪堪换来评委们几次呵欠、鼓励性质的掌声以及懒得提问的Q&A。实打实拼过『那些年』的他们,著名天使投资人@蔡文胜 ,光环游戏创始人@姚剑军 IDG副总裁@连盟IDG 创业邦投资总监@方平潮 @联想福建 总经理@方思杰-厦门 ,在他们眼中,这多半是一场游戏。
在看到『三个来厦门旅游的姐妹,因为自己爱拍照、爱玩,顺便来创业周末玩一趟,提了一个关于视频的项目,并博得了满堂喝彩』的场景时,我不禁苦笑,原来,这还是一场Party。
直到终场前,@蔡文胜 的演讲,爽快的戳破了这个泡沫,『创业的起点不是梦想,而是赚钱,存活才有资格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』。
在我看来,创业离不开对人性的把握,目标用户、团队成员也好,投资人也罢,缺乏对人性的观察,无论如何,我都不相信这个团队有资格抓到用户的『痛点』。在信息爆炸,产品开发、复制成本越来越低的这个时代,瞎猫撞上死老鼠而成功创业,已经不是一个故事了,而是神话。
更让我惊讶的是,全场20支队伍,目测平均年龄27岁的百来名参赛成员们,哪怕不考虑『人性』,居然仍有大多数对产品相关领域缺乏足够的认知——
- 2号团队,帮助抑郁患者的App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心理医生的介绍分成,但中国现行医疗体系背后的利益链条、法律风险、道德隐患却是一个迷。何况心理学的复杂,不是一个App就可以确保治疗的顺利。
- 5号团队,他们的项目是一款手机照片管理App,主打时间、地点、人脸Tag管理,且不说他们是否日常使用过iOS7系统级别强大的照片应用,也忽略了Flayvr、Photoful等诸多完美实现以上功能的App,更不用说开源的Android,各种定制ROM系统级别的相册管理,加强本地化体验之余还各种云端。
- 9号团队的项目叫“走不散”,可以帮助游客与导游建立某种联系的方式的App,我想,微信及微信的小伙伴们已经迫不及待秒杀它了,地点位置分享、老少咸宜的语音信息等原生功能即可,如果加强“摇一摇”体验和公众账号开放式接口……
- 20号团队的“诚信贷”,引以为傲的“查看附近投资者”的功能,大概只能让犯罪团伙可喜可贺。
- 23号的卡牌游戏项目,号称要让大家放松,却换来所有人昏昏欲睡,表现形式缺乏创意就算了,对战规则也看不出基本的数学逻辑,我想还是左转回家去翻翻DnD世界观设定,或者考古“文字MUD”,玩玩UO吧。
- 还有一个叫做“智行”的团队,做了一个号称智慧整合行程攻略的App,也获得了一定的赞赏。我只能无奈的看着手机里的携程旅行,默默打开“目的地攻略”菜单……
全场唯一能调动起我兴奋点的,当属48号团队的“危险化学试剂专用开瓶器”,创意来自化学实验室里常有小师妹寻求大师兄帮忙打开危险试剂。项目发起人真诚的认为这是一个堪比福特制造汽车、创造需求式的发明——撇开这个不谈,项目演示中,不仅有团队制作精良的案例分析视频,更有成品直接供评委测试,同时也已着手为产品申请专利,还有明确的商业计划、资金需求(10万),所有这一切,换来了@蔡文胜 一句,“如果你们敢自己砸锅卖铁凑钱开始这个项目,证明给我看,未来我就给你们投100万”。
这真实的演绎了那句老话:“资本只会锦上添花,极少雪中送炭。”
巧合的是,活动第一天、周末伊始、周五傍晚的开场嘉宾是@徐小平 ,青春洋溢充满想象;而@蔡文胜 则在工作日前夜、活动结束时做了闭幕演讲,残酷又辛辣。两位天使投资人的个性、出身、演讲基调、时间点,就这么恰好组成了一场从梦想到现实的舞台剧。
其实@蔡文胜 说的那句话仅仅适用对创业有着基本尊重与理解的人们,如今,创业似乎更多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高端消遣,乃至于一场本应剑拔弩张的Startup Weekend,却成了宾主尽欢的Party,仿佛回到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。
1984年,当柳传志带着10位同事离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的时候,创业是一种近于被迫无奈的选择,更是一种骨子里对体制的反抗。也许他也不曾想过,30年后,祖国大地上会出现这么一种问候语——
今天,你创业了吗?
7月5日~7日,参加厦门爱特咖啡创业周末活动有感。青春、大学、爱情、创业,那些曾经抵死缠绵的主旋律,好像一节一节的火车厢,在以时间轴为行驶路线的各个站点,逐渐断裂,留在过去。
致我们终将逝去的『它们』。
原始链接 ZOL新闻中心 科技频道: